爆拳出击,化妆品造假为何如此猖狂
2017.03.27 1746
2
016年到2017年间曝光出来的化妆品造假售假案件不胜枚举:
打假中查出来的化妆品造假售假案件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没被查出来的更是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化妆品界的造假现象如今已是泛滥成灾。
今年1月份,阿里巴巴成立了大数据打假联盟并采用定向邀请制度,其中化妆品类产品的品牌有安利、资生堂、贝德玛、Burberry四家。通过该模式,阿里巴巴在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这一年间推送给执法部门达到起刑标准(5万元)的造假售假货线索4495条;执法机关接收1184条,破案469起,查处了675个造假售假窝点。
这数据看起来非常乐观,打假制度的实施似乎收获颇丰。
然而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阿里提供给执法部门的线索中,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刑事打击的469件其实只占总量的十分之一,而且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的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案件仅有33例;实行造假售假有罪判决的不足0.7%,其中的80%还判了缓刑。去年工商行政处罚的200例造假售假案件中,平均罚款金额竟还不到10万元。
这样的结果相对于获取造假售假线索所付出的心血来说,无异于挥出十成的力量,结果却一拳打在棉花上,所有心血付诸东流。
事实上打假政策一直在实施,但化妆品造假售假现象却并没有减少。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
造假售假商家得到暴利的同时所需要承受的成本太低
▲1.造假售假商家生产产品成本比正规产品低很多
造假售假商家生产产品时大部分只是找水和油脂再混合廉价的乳化剂勾兑一下就直接进行灌装,配方成本及工艺成本都极其低廉;而灌装所使用的包材都是一些高仿中仿甚至是低仿的劣质产品。一些稍微“走点儿心”的造假商家会找真品的包材灌装假产品,这样就算正规产品有防伪码都防不胜防。
▲2.造假售假的商家质检工序敷衍
正规的厂家生产的产品面市前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检验,配方是否稳定、是否抗菌、是否对皮肤有刺激性,一道道检验工序下来,花费的时间长,承担的成本自然多。而造假售假商家的质检极其敷衍,大部分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不进行质检就直接灌装出售。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用了假冒产品会出现皮肤问题的原因。
二
美容院成为假冒产品输出重要场所
如今“美容院”可谓是遍地都是。
有位在美容院工作的朋友和我透露,非正规美容院里的美容师傅,入职没有门槛,入职后只培训一周就赶着上岗了,人员都极不专业,但是客户都无法察觉,就算感觉不对,忽悠一下也就信了。
没错,就是“忽悠”。
大部分美容院的顾客一走进店就直接被拉到美容床上,蒙上眼,这时候“美容师傅”就开始大展身手忽悠洗脑了。顾客感受着自己的脸上被抹上各种产品,却对这些产品一无所知。于是这些假冒的劣质产品,一半用在了顾客脸上,一半被顾客带回了家。
日子久了就会发现自己的皮肤越来越“娇嫩”了。不,这不是娇嫩,是娇弱,是脆弱。
当今美容院的招牌随处可见。对比之下正规的,规模大的美容院,安全性较高。
因此我们在选择美容院美容的时候就该思考了:这家美容院是否正规是否专业?
三
微商成为售假重灾区
造假售假有一种情况是产品宣称与产品实质不符,而这一现象在微商中最为常见。比如一个产品本无美白功效,微商为了提高业绩会吹嘘它有神奇的美白功能,并附上独特的美白原理,消费者趋之若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产厂家找不专业的人去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且对这些微商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专业培训,任由微商人员尽情吹嘘,只要成效好就可以,后果不负。
四
国家监管难度大,法规对造假售假案相关人员企业的惩罚力度太小
假冒产品的销售渠道一般都是网络以及一些小摊小贩。这两种销售渠道比较灵活,特别是微商渠道。一旦通过网络销售的产品出现问题,商家就可以马上关闭账号撤退,监管人员根本就难以寻其踪迹,监管难度太大。
至于惩罚力度,前面有说到阿里巴巴曾为执法部门提供四千多条达到起刑标准的造假售假线索,最后有罪判决的还不到0.7%,大部分都只是进行产品销毁。这样轻描淡写的惩罚与造假售假所带来的暴利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五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相关知识不够。
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相关的知识不够,导致了面对售货员或微商对产品天花乱坠的吹嘘时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在面对谣言时也无法进行专业思考只能随波逐流地进行传播。
此前在化妆品界肆虐的激素面膜出现时,瞬间就诱惑了一大群消费者,直到越来越多人出现了皮肤问题大家才醒悟。如若相关知识足够的话就会知道,很多化妆品的宣称和真正的功效是无关的,或者说很多导购说的功能都是胡扯的。
关于打击造假售假现象的建议
▲1.首先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皮肤负责,慎重选择产品。
一个产品里边的成分有什么、某一个成分是否拥有它所宣称的功效等,都是消费者应该了解的。消费者们需要给自己灌输一个理念,你可以认为功效比安全重要,但是安全必须是功效的前提。忽略安全性只一味的追求功效无异于饮鸩止渴。
还有一点就是,消费者们不要有侥幸心理!
你在实体店问了某品牌某产品的价格,上网一搜,价格直降一半,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天哪我的老伙计,我实在是太幸运了!”而应该是“噢,我的上帝,这又是一个坑!”
此前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机构首次发布的《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假冒品的网络售价大约是正品的6折至7折左右,而名牌化妆品的售价则是正品价格的5折。
所以,基本上当你遇到一个产品的网络销售价是实体店销售价的一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概率是你遇到假冒产品了。
因而昔古建议朋友们如果要购买化妆品还是优先选择大品牌的产品,这个会比较有保障,而且最好是到实体店购买,这样如果产品出了问题还可以追究责任。
▲2.平台方与品牌方共同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从辨别方法、维权形式等引导消费者
化妆品界的相关平台要对消费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教授给消费者健康的护肤化妆及选择产品的知识,品牌方要教给消费者对品牌的辨别方法及维权方式,这些都是作为行内人员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今大部分消费者对化妆品的理解是“化妆品和药差不多”,就是这个想法才导致她们一味追求产品快速见效。而消费者对化妆品产生这种误解就是因为我们行内人员给了她们错误的指导。诚然,未来化妆品兴许会与药品靠近,但如今的产品并没有具备这一性能,这一点是必须让消费者清楚的。正确指导化妆品消费者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3.国家监督管理局要修改法规,要加大造假售假惩罚力度。
目前现行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才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而这个5万元的死数字是1997年确定的。
1997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条规定显然已经无法与当前的社会形势相匹配。以二十世纪的法规来约束二十一世纪的造假售假现象显然是不可行的。
3月7号马云在微博发声要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
最后
美国的造假售假案件相对我国而言,发生率要低得多,这与美国较为完善的假劣产品监管制度密切相关。经过近百年反复改进,美国建立了严密的产品安全监管系统和有效的监管制度,并大范围地运用包装标识防伪技术。这些成功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打击造假售假这一条路还很长,为了肃清化妆品界的发展环境,营造健康良好的发展氛围,联手从各方面对其进行打击对我们从业人员来说已是义不容辞!
往期推荐
【警惕!】韩妆:专坑中国人 造假工厂泛滥成灾! 主要销售渠道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