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约稿】别嫌弃防腐剂了,它们也是从坑里慢慢爬出来的
2017.07.20 483
17世纪时,列文虎克通过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这些“隐形的生物”,为人类打开微生物的大门。但此后的两百年,基本就停留在收集图鉴的阶段。只到1880年,通过几位行业大牛将微生物与绝大多数的疾病联系起来,才使得微生物学变为一门科学。如今化妆品微生物学已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分支了,尤其是护肤品中使用的防腐剂,和其他精细化学品已有很大差别。但在早期对于化妆品这个小行业来说,有两个领域是我们借鉴最多,食品和医药,比如如今我们还在运用各大药典中微生物的挑战试验。所以在回顾历史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历史的开头都是粗糙的,但是化妆品防腐剂的开头,粗糙的都有点让人心痛那个年代的消费者。在20世纪前,有谁会有意识去考虑每天抹脸的那个小罐罐里会不会长菌呢?毕竟那个年代主流的冷霜和雪花膏都自带防腐增效。随着新型的配方体系使用,微生物问题才逐渐为人所关注。
一个没有防腐剂的产品,最容易发现的异常是什么?啊呀,我的霜长黑毛了。不过外国人从小看着长毛的奶酪长大,也见怪不怪,实在看不过去,把那块挑掉继续用就是了。配方上,考虑如何减少这类投诉,会针对性的加入一些抑制霉菌的成分,比如尼泊金酯类。
随着二战的结束,女性进入工厂工作,领取薪水,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消费,化妆品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微生物引起的产品变质和毒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原来不仅要考虑霉菌,还要控制酵母和细菌。
50年代滥用抗生素的狂热也影响到了洗护领域。三氯卡班这类杀菌剂引领着新一代的产品潮流,各种带杀菌功能的霜类,牙膏,香皂,洗发水出现在市场上。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太多意识到杀菌剂和防腐剂在目的上的不同。随着对抗菌成分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开始从抗菌谱和有效量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分。
60年代,防腐剂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然而,市场抽查显示,微生物污染依然保持较高的比例。这促使业界开始注意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和生产用具的消毒。
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一款滑石粉产品由于生产时的失误,过量添加了六氯酚,造成36名儿童死亡。业界开始重新评价抗菌成分的效用和安全性,尤其是针对幼儿的安全边际问题。
70年代,对几起眼部产品中的绿脓杆菌污染,造成了失明的案例分析,发现污染发生于消费者日常的使用。促使FDA推行挑战测试来预测产品在日常使用中的微生物风险。
我们现在整套的微生物控制体系,几乎都建立在这些血的教训上。掉的坑多了,能爬出来的都是好汉。
部分抗菌成分的开发年代
看到那些依旧活跃的面孔,是不是惊讶于他们的年岁,这里还没有列举尼泊金酯类和有机酸这种从食品中借鉴来老爷爷。对于抗菌剂的开发,是相当保守的,一个结构被证明有效后,会通过结构上的修饰来调整抗菌能力和使用性,比如在氯甲基苯酚上多加一个甲基,就是现在常用杀菌剂PCMX了。所以在防腐剂的清单中,别看是个长长的清单,归下类也没几种,遇到点打击,就是成片成片的波及。
新型防腐剂的开发不足,加上政府对于安全性的监管,导致了产品开发时可用的防腐剂越来越少。但其实,这也是近几年才有的问题,在上个世纪,整体的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如果去看欧盟最早的化妆品指令76/768/EEC,你会在防腐剂列表里惊讶的发现一些神奇原料,比如醋酸铅、雌激素、氯仿。直到No 1223/2009颁布的三十多年,只枪毙了清单里几个特别扎眼的角色。
如果翻阅Contact Dermatitis杂志,一直可以看到各种关于防腐剂造成伤害的报道,多年来也没有受到特别关注。2009年,舆论的风向促使欧盟对于防腐剂的安全性重新开始评价,跑在风口浪尖的便是尼泊金酯类。
欧盟对尼泊金酯类的法规调整
就个人经验来说,尼泊金酯类是非常好的防腐剂,用量低又安全,长时间使用,配方配伍性又好,比那些替补选手强太多了。上面被禁的那5个小兄弟其实也蛮怨的,欧爸爸说,你们要在期限前给我点资料证明他们是安全的,可有那家供应商会为这100块钱的原料去申诉呢,他们就这样没人爱的被流放了。
欧盟对异噻唑啉酮类的法规调整
MIT和CMIT常年被作为防腐剂造成接触性皮炎的阳性对照,早早地就被人盯上了,能活到现在简直是个奇迹。
欧盟对其他防腐剂的法规调整
鉴于最近欧盟对致癌物的倍加关注,估计甲醛缓释类和卤代类的会是下一个被收割的对象。对于法规变化的前瞻,可以时时关注SCCS又盯上了哪个倒霉蛋。
另外最近欧盟限制了聚氨丙基双胍的使用,不允许使用在喷雾类产品中。不禁让人联想到前几年韩国的“加湿器杀人事件”,虽然据说主角是PHMG,但作为同类型的物质,名字还那么像,难保不成为下一个被抨击的对象。
近年来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寻求“天然”的化妆品,于是供应商开始提供所谓的天然防腐剂,INCI就是“××提取物”,名称赏心悦目。可是别忘了一点,防腐剂是有“原罪”的,无论是清单中的防腐剂,还是未被列为防腐剂的那些实际起防腐作用的原料,从其防腐的原理上讲,注定了它们是一定有刺激的,差别只是刺激的大小。很多现在常用的防腐剂,正是科学家多年筛选植物中的抗菌成分的结果,或是自然界本身含有,如苯甲酸,或是经过化学修饰进行增强,尼泊金酯类。若是效果出众,早已进入防腐剂的家族,若是效果平平,自然用量增大,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最后,感谢任工的分享,在此推荐一下任工个人的公众号。
如果您想和广大朋友分享这么些年在化妆品行业的知识
请将您的文章投递到找原料网的信箱:
xiuping.luo@zhaoyl.com
想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请长按以下二维码
联系我们小信使
【往期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回复关键字获取!
美白丨防腐丨彩妆丨防晒丨沐浴露
保湿丨天然丨抗衰老丨抗菌丨抗敏
激素丨皂基丨祛斑丨表面活性剂
配方丨工艺丨洗发丨香精丨祛痘
去屑丨行业观点丨行业动态
找原料网动态